金融如何赋能科技创新?业内热议:资本要提高对创投项目的容错率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会议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而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清华大学原校长、腾冲科学家论坛主席顾秉林近日在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科技+金融”论坛上表示,科技与金融的双向奔赴,将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兴于产业。”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科学研究不断拓宽人类知识的边界,要实现科研成果的落地与转化才能真正作用于产业经济发展,而无论是基础科研还是产业创新都需纳入金融支持。
在业内人士看来,科技创新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将是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方向。而金融对科技创新的赋能至关重要,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也伴随着挑战。
科技创新落地面临挑战
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时隔一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定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失败率高等特点,从基础科研到成果落地转化,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以及大量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这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也面临挑战。
“金融对科技的赋能至关重要,尤其在高科技领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无问芯穹发起人汪玉分享了其作为学者创业者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原型到产品的转化,以及需要金融支持的早期大投入。
“作为科技创新企业,要借助金融的支持实现快速成长,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科技创新企业项目需要引起关注;二是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应先对接专业的平台,比如创投基金、产业投融资基金。”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泰豪集团董事会主席黄代放表示。
黄代放称,在现有的体系下,如果企业得不到关注,就很难得到资源的配置,包括投资、信贷等相关资源。此外,科创企业融资与银行资金匹配度不高,原因在于银行需要企业提供担保,而且还需要实际控制人提供无限责任担保。
资本要提高对创投项目的容错率
相比信贷资金,一级市场风险投资更加符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特点。但近年来募资难、退出难等问题凸显。自去年以来,IPO节奏放缓,退出成为投资人和创投机构面临的难题,进而引发了大量的对赌回购争议。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表示,基金为科技企业全周期提供支持,但母基金面临多种机制问题,需通过宽注册、宽考核等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近半年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组合拳”不断。从国办发布“创投17条”,到资本市场推出“科创板8条”改革举措,到近日两部门出台解决国资创业投资“不敢投”“不愿投”相关支持政策等。
“今年这一系列支持政策于当前创投面临的问题毫无疑问是‘对症下药’,期待后续细则的出台和政策实际落地。”在田轩看来,对于科技创新投资者而言,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导致他们放弃长期投资,因此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十分重要。
就如何解决当下创投市场面临的困境,田轩认为,核心是要打开一级市场退出渠道,包括呼吁IPO常态化、推动并购重组落地,帮助一级市场投资者和创业者能够顺利退出,不会去触发对赌协议。从中长期来看,则要回归企业家精神,可以签对赌协议,但要尽量避免追溯创业者的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此外,创投的存续期要拉长、鼓励耐心的资本,而不是急功近利、高度风险厌恶的资本。
“政府资金需要提高对创投项目的容错率,增加耐心资本属性。” 田轩表示,具体原因体现在,一是大部分创投项目按年进行考核的,但创新性企业、高科技企业等,在投资早期往往处于亏损状态,按年进行考核并不合理,而应该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的长度(如10年、15年)来考核;二是创投项目的考核容错机制方面,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提高对创投项目的容错率,并将相关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这样才能对耐心资本真正起到鼓励作用。
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总裁龙亮也表示,作为投资者,一方面应提升风险容忍能力、构建容错机制;另一方面,需要耐心、长期陪伴科技创新领域企业发展,以实现成果和收益共惠共赢。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