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沙区重点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

我国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已取得成效,并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修复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荒漠化防治道路。

国家林草局今天(25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与此同时,沙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天举行的防治荒漠化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荒漠司司长黄采艺表示,今年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一周年,也是我国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30周年。他介绍,2024年,三北工程区累计下达中央投资320亿元,推进实施重点项目287个,完成各项建设任务5700万亩,攻坚战实现良好开局。

黄采艺介绍,我国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等一批重点工程。十八大以来,防沙治沙工作理念更加科学,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据统计,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

数据显示,我国科学保护沙化土地5.38亿亩,有效治理沙化土地1.18亿亩,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向西移动300公里。近10年北方地区春季严重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

“我国坚持治沙和致富相结合,沙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黄采艺介绍,各地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形成了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

25日,国家林草局防治荒漠化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章轲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局长刘冰在发布会上也告诉记者,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后,中央资金既支持综合治理,又支持成果巩固,并首次将沙化土地新造林管护纳入中央资金支持范围。内蒙古、陕西、甘肃和宁夏等4省5市启动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四条“防风锁边林草带”陆续开工。

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实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介绍,三北工程研究院瞄准三北生态治理难点、卡点,已研发了一批应急关键技术。

卢琦举例说,在生态灌溉用水方面,三北工程研究院提出通过“开源、节流”缓解生态用水不足。研发利用再生水、微咸水、矿坑水等非常规用水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节水造林技术。在种苗科学配置方面,编制《三北工程常用植物》口袋书,推荐推广一批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绘制了各种植物的自然分布区、适生区分布图,科学优化配置乔灌草植被,回答了“种什么”“怎么种”“哪里种”等治理区迫切关心的问题。

“在治沙机械研发方面,加快防沙治沙向机械化、智能化方向研发,目前,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已得到广泛应用。”卢琦说。

卢琦告诉记者,下一步,三北工程研究院将在“三北”水循环与林草植被配置、荒漠生态系统演替规律、联防联治、盐渍化和冻融荒漠化,以及气候变化、极端事件与土地沙化相关性等方面,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同时,做实做好15个科技创新高地工作,打造全球生态治理“烽火台”。将新认知、新成果,尽快在科技创新高地上推广应用。

新闻发布会上,黄采艺还介绍了即将举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下称《公约》)缔约方大会的情况。他说,《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将于12月2日至13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召开。这是首次在中东地区举办缔约方大会,将审议《公约2018—2030战略框架》落实进展、《公约》秘书处核心预算,以及干旱、沙尘暴、土地权属、草原和牧场等议题。

“我国将在大会会场蓝区设立总面积608平方米的‘中国馆’,举办中国荒漠化防治主题展,开展系列边会交流活动。”黄采艺介绍,“中国馆”是除东道国之外最大的国家主题馆,也是我国首次在境外对荒漠化防治和“三北”攻坚战进行展示宣介。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