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超50%工科生不满意所学专业,产教融合如何破局?

2024年,毕业与就业、高考与高校,再度成为全员热议话题。那么,高考生们,他们会如何选专业、选学校?大学生们,现在所学专业是理想专业吗?毕业后是“考公”还是“进企业”?那些已就业人士,他们现在的就业和所学专业强相关吗?

第一财经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推出《你的大学离职场多“远”?》问卷调查,共收集到上千份有效样本,主要涵盖从高中生到已就业人群。我们希望通过真实的反馈,了解大家如何看待本科教育、就业压力、就业环境,并探析如何打破这些壁垒,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

志愿选择:好专业“战胜”好学校

专业的重要性正在凸显

一直以来,学校的综合实力、声誉甚至所在城市,都是学子们选择志愿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一所排名较高的大学,往往如同一张闪亮的名片,不仅能够为学子们带来更多的社会认可,还可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不过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开始更加深入地关注专业的发展前景、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与自身兴趣和特长的匹配度等。从调研结果也可以看到,从已毕业学子到高中学子,更看重好专业的比例已经从34.73%上升到了50%。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因素,与个人的兴趣、能力、职业规划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等因素密切相关。

选专业看向兴趣特长、朝阳产业

在谈及选择专业这一话题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分享了自己总结的三个原则。首先是兴趣原则,在他看来,兴趣是专业选择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其次是朝阳性原则,即“不是非要跟市场作对”;第三个是复杂性原则,“因为它足够复杂,所以不会被自动化、被AI化”。

我们的调研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在不满意自己所报考大学专业的人中,近90%就是因为所学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

除了兴趣本身,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专业的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好比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就业竞争力,也吸引着众多学子的目光。

调研数据也显示,在2024年微博讨论中度最热十大专业,非常关注占比最高的就是人工智能。而整体关注度最高的是金融财经,其次是人工智能、理科类、新闻学、师范类、医学类、法学类、工学类、汽车大类和外语类。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表示,“在中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大部分人对成功的概念依旧非常单一,就是走那几条线,千军万马中过独木桥。社会的这种影响导致学生不再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的发展去追随,而是顺着一个单一的目标不断地内卷,这是现在最严重的问题”。

分数、政策等客观因素依旧影响最大

除了所谓的社会热门程度、薪资水平、自己的兴趣特长,或者父母老师等长辈意见外,我们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计算,即通过(Σ频数×权值)/填写人次的权重计算后发现,分数、政策等客观因素的综合得分最高,说明客观因素在报考决策中依旧起着关键作用。

专业满意度不高,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当前学生们对专业的重视程度除了体现在兴趣、社会发展趋势上,专业本身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也是他们非常关注的重点。以工科毕业生群体为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洞察其中的状况。

60%工科毕业生不满意专业

调查数据表明,有60%左右工科毕业生对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不是很满意。这一数据无疑是一个醒目的警示信号,它深刻地暗示着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流程中,极有可能存在与学生期望不相符的情况。

对于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就表示,“我们现在的工程教育总体上来说是知识导向——既有的知识,按照固有的途径,解决既定的问题,而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有一定缺陷的”。

理论多于实践,产教融合不够

从调研结果中,能看到工科毕业生们不满意专业的最大的两个原因,一个是所学内容对工作

经验帮助不大,一个是学习内容枯燥乏味。

关于工程学的专业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我们现在专业教育严重滞后科技进展,本科生的教材中还是有很多没有触及到的内容。而且所教授内容结合企业的实际应用不够,而作为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工程学如果结合实际不够的话,就产生很多问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则表示,“现在中国的教育一定要改变的事情,特别是在基础学科上,现在就是需要寓教于学。”受访者的学生们也认同这一点。

作为学生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而优质的课程不仅要涵盖专业基础知识,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接触企业的真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老师只有“学历”没有“经验”?

除了课程安排,教师队伍的水平也是学生们重点关注之一。在“对大学专业不满意,你希望学校如何改进?”这一问题下,超57%的工科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力量,聘用具有产业背景的老师。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认为,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特别是对像信息产业这样的领域是非常糟糕的。此前,他还提出过一个建议,“工科的大学老师的任职资格,把有至少一年企业的脱产工作经历,作为基本要求和条件。”而这份关于工科院校老师企业工作经历的表述,引起了“工科教师要不要有企业工厂经验”“在校教育到底要学什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高校教育”等一连串热议。

大学生悲观情绪强烈,就业难在哪?

202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共117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对于就业,他们是否有清晰的规划,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抓紧就业,我们的调研报告给出了答案。

70%在读大学生毕业后职业道路不清晰

在就业形势上,调研数据显示,70%在读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没有清晰的职业道路。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思考,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目标认识不足,加之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存在不完善的情况较多,这导致他们在面临就业选择时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具体到学科上,调研结果显示,面对未来就业,工科学子感觉更悲观和迷茫。有学生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毕业后真的不知道该去哪儿”,不难看出当下大学生对未来就业未知性的无奈。

学历偏见难平

当前,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行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压力。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就业难度加大。

毕业生对当下就业形势的认知也很清晰,数据显示,超60%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形势呈现严峻状态。

此外,超93%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对于某些专业或学历存在偏见和歧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比如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存在着对特定专业的偏好,而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则不太欢迎。而受访者也认为学历歧视也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一些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招聘高学历的毕业生,而对低学历的学生则设置了较高的门槛。

深造是为了更好地“赚钱”

《2024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学历高消费现象(即过度提高学历门槛)比较严重,近三年新发校招职位中,硕博人才需求占比处于增长状态。也因此,多数大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超26%的人选择继续攻读硕博,其中近85%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据第一财经计算,6年来,我国研究生增幅超过六成,达到61.5%。其中,博士生招生6年增长82.7%,硕士生招生增长59%。

通过继续深造,他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学历和专业水平,增加就业竞争力。不过,考研赛道也竞争异常激烈,据新东方得出的统计结果显示,2024考研统考生的真实报录比约为4.26,这意味着,平均约每四位统考生报名最终会有一个人“上岸”成功。而麦可思研究发现,毕业后一度执着考研却未能成功“上岸”的群体,其步入职场后就业质量明显不及工作三年的同期毕业生。

另外,出国也是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受访者中有28%的人正在国外攻硕士、博士学位,他们希望通过留学拓宽视野、提升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国企单位最受工科学子青睐

在就业选择方面,考公一直都是高校毕业生的热门就业途径,有专家也表示,“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这与当前经济环境,毕业生求稳、家庭支持等强相关。

以工科为例,调研结果显示,相比于去企业,本科工学学子更倾向于考公。结合前面提到的“面对未来就业,工科学子感觉更悲观和迷茫”,倾向于考公似乎有了合理的解释。

在被问到“为什么选择考公?”,超14%的人表示因为身边考公的人越来越多,跟风考试现象比较明显,而超13%的人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仅5%的人考公的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

而在选择进入企业的类型中,国企最受工科学生欢迎。一般来说,国企通常具有稳定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此外,国企在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能够为工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

经验不足让就业压力更大

我们认为,毕业生以考公和国企为主也是因为其就业压力,一些高科技企业及“大厂”对应届生的经验有一定的要求,在面试时实践经验往往成为应届生的劣势,也导致拿到很多人在毕业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调研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才拿到第一份正式offer的人更多,当下大学生们求职过程整体较为漫长和艰难。

以工科为例,近32%的人表示,在找工作时,经验不足是他们的最大挑战,此外还有薪资不符合预期,招聘信息不符等原因。由于工科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企业在招聘时更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高质量的实习岗位竞争尤为激烈,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实践机会,最终出现经验不足现象,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这也和前文叙述的学校产教融合度低有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方法的单一,包括教学老师的缺乏实践性,加上学生本身主动意识比较低,在企业招聘门槛越来越高的当下,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也正因为经验不足,大学生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或许与学习专业并不相同。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毕业后,超四成参与调研人群从事与大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也表现出当下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矛盾,学习与实际工作处于脱节状态。

具体到专业上,调研显示,医科、工科的学生毕业后更不愿意从事和专业相关工作,从医学生的角度看,医科学习过程漫长且艰苦,且工作强度大,收入与付出也不一定能成正比。从工科学生的角度看,教育与市场的脱节,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毕业时对从事专业工作信心不足,从而选择更符合自己能力或者兴趣的领域。

未来规划及倡导

今年以来,多所高校相继发出倡议书,呼吁2024届毕业生要客观了解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合理定位个人就业目标,科学做好职业规划,“不要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

那么,当下,大学生们该如何更好地择业呢?在大学教育时需要作出哪些改变呢?

调研显示,大学毕业生认为的理想就业是经验高于专业对口的就业,在“实现理想就业目标的主要因素”问题下,超过80%的学生选择了实习和项目经验丰富,排在所有选项前列。

显然,实践经验是未来就业的重要一环。当下部分高校存在较重的学科和市场实践的边界,多位受访者表示,大学课程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确保学生学到实用技能,他们认为,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应贯穿大学全程,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

而对于未来的规划,学生们自己也有着清晰的认知。有受访者表示:“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应对各种挑战。比如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取证书、参加各种培训等。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企业能够更加注重我们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看我们的学历和经验。我们深知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而就业也能反过来促进我们对教育的反思和提升。我们希望在就业的道路上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其中,学校和社会的角色尤为重要。以工科学生的就业形势为例,《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至2025年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差距不断拉大,然而我国工程人才仍存在结构性问题,促进产教融合迫在眉睫。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表示,“在知识开放时代,大学已失去知识垄断地位,评价标准转向知识的实用性,大学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未来教育应打开学科、学习和学校边界”。

而面对AI时代的到来,也必然对新时代的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席酉民教授对此表示,“现在整个教育都还没有做好准备以应对AI的颠覆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人类如何与AI合作,当今时代应该跳出原有知识的范围,提升全人的教育”。他认为,“在当今时代,从教学知识到大学的知识体系都需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类需要重新认知,什么样的人在未来才能够发展下去。”

写在最后

耶鲁大学有个说法,现在这一代年轻人天赋很高,然而他们在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会焦虑,未来的迷茫感、精神的焦虑以及价值观的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这就是“空心病”。但我们应该深知这种焦虑和迷茫是普遍存在的,需要学生本身、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企业提供更多的社会机会,学校帮助大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学生自身加强知识素养和主观能动性,多方一起努力解决产业人才需求、大学学科与课程设置、高校人才培养评价指标设计、大学生价值观困境、人才培养与制造业需求的供需矛盾等问题,让大学生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