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等检验大降价、CT不再捆绑胶片收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加速落地

不到一个月,国家医保局连续出台了两批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项目,包括肿瘤标志物在内的多项检验项目即将迎来大降价。与此同时,国家医保局也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促进医疗机构合法合规收费。

2024年,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速扩面的一年,自年初试点省份从5个扩大到8个之后,配套的各项改革也在加速推进。按照《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的时间表,到2025年,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国家医保局局长章轲11月16~17日在内蒙古调研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时表示,要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指南落地应用,支持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新项目、新技术应用,赋能医疗机构和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糖类、癌胚抗原测定等项目价格下调

继10月17日发布首批4个价格规范治理检验项目之后,11月14日,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发布《关于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第二批)的通知》(下称“通知”),再次选取了糖类抗原测定、癌胚抗原测定、甲胎蛋白测定、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测定等10个为第二批价格规范治理项目。

通知制定的预期目标在15~50元之间,其中糖类抗原测定化学发光法为50元,癌胚抗原测定化学发光法为35元。从地方的收费情况来看,各地的价格不一,糖类抗原测定最低为30元,最高收费可达120多元。癌胚抗原测定最低收费为15元,最高可达75元。

通知提出,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是要推动检查检验类项目合理下调价格,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推进地区间医疗服务价格水平相对均衡。

按照相关工作部署,现行价格高于预期目标价的,将直接下调至预期目标价附近,部分省份也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人均收入水平、群众支付能力等情况上下浮动确定实际执行的价格水平,既可从紧把握,也可适当从宽。

通知要求,各省医保局于2024年11月30日前发文落实第二批价格规范治理工作,个别项目暂未调整到位的,需说明原因。具有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权限的地区应于2025年1月1日前执行新的价格水平。

11月19日,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已经对第二批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项目价格进行公示,对成本虚高的糖类抗原测定等11个检查检验类医疗服务项目开展价格治理。

有政策制定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第一批项目已经落地,总体效果不错,第二批力度更大,项目更多,可能会面临一些阻力和压力,但这批落地之后将有助于减轻肿瘤患者的负担,也是当前很迫切需要推出的一项措施。

检查费用下降为高水平真创新腾出空间

国家医保局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的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大,超出了业内的预期。

10月17日,医保部门聚焦地区价格差异大、采购成本差异大、费用占比高的检验项目,选取血栓弹力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诊断糖尿病及其控制情况)、B型钠尿肽测定和N端B型钠尿肽前体测定(诊断心衰及其治疗效果)4个检验项目开展第一批价格规范治理。

从第一批落地的情况来看,截至11月1日,全国31个省份均已发文下调项目价格,其中上海、江西、青海等省份已率先执行。初步测算,单个项目平均降价超40元,直接减轻了患者和医保基金的负担。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对第一财经表示,国家医保局对检查检验价格进行连续治理,缘于检查检验价格有下降的空间,而且各省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面临的阻力主要是落地之后对一些经营状况不太好的医院收入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医疗价格调整对医疗机构提出了新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医院必须更加重视成本核算。金春林认为,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是以全国中位价、平均价等作为预期目标价,如果有医院认为平均价低于该院的成本价导致难以落地和执行,理由是不充分的。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对第一财经表示,医院在药占比压降之后,依靠检查增收比较明显,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后,检查检验价格下降对于医院的收入会有影响,需要提高服务收入占比才能减缓收入下降。检查检验价格下降对器械厂商也会造成明显压力,需要薄利多销。市场整合也会加速。

国家医保局表示,未来一段时期,将根据检查设备、检验试剂采购成本下降情况,分批开展检查检验价格规范治理,力求直接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同时,降低检查检验价格腾出的费用空间,指导符合调价的省份按一定比例用于护理、门诊、手术等项目价格的专项调整优化,也为支持满足临床急需的高水平真创新留出费用空间,让更多新技术、新设备、新耗材加快进入临床应用,让医疗科技造福于民。

加快编制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是医疗机构提供诊查、护理、手术、检查、检验等各项医疗服务时收取费用的计价单元,依法实行属地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价格招采室副研究员郭丹对第一财经表示,医疗服务必须进行价格立项后才能收费。国家层面有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地方根据该规范来制定地方价格项目规范。

目前,国家医保局正以编制出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的方式,统一指导各地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按照“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工作思路,已印发护理、综合诊查、康复等17批立项指南。

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对接落实立项指南后,医疗机构可依据本地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价格水平,合法合规收费。

20日,国家医保局对外公布《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现行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26项,供各省医保局参考,制定全省统一的价格基准,由具有价格管理权限的统筹地区对照全省价格基准,上下浮动确定实际执行的价格水平。

这份立项指南将CT、磁共振、X光等大家看病住院最熟悉的“检查多、检查贵、检查重复”项目做了统一整合规范,让放射检查项目立项更清楚、收费更明白,也将推动放射检查价格趋于合理。

立项指南收费坚持以检查效果为导向,将关注点聚焦在检查精度上,普通CT检查不再按排数确定收费标准,而是对扫描层厚<2mm的“薄层扫描”设立加收项。同时还发布“云影像”价格新规,迈出了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享互认的重要一步。

立项指南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推动医疗机构将影像检查结果上传至云端。此外,立项指南统一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购,实体胶片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捆绑收费。

国家医保局表示,市场公平竞争为放射检查打开降价空间。过去,我国大型设备检查市场大多被少数厂商占有,定价权牢牢控制在少数厂商手中,项目价格中设备折旧费用占比达到30%~50%,这也成为医疗机构高定价的主要原因。近年随着更多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检查设备整体研发水平进步,市场竞争更为充分,采购价格呈下降趋势,由千万元级下降到百万元级,不仅给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多质优价宜的选择,也为检查价格回归合理提供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