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辅助诊断首次被列入医保 新技术助力医疗公平
今天下午,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了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话题。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是医疗机构提供诊疗服务的计价单元,包括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以及各种检查检验费,这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各省属地管理,由地方医药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价格项目和确定价格水平。由于地区之间价格项目的数量、内涵、颗粒度差异很大,一些地方甚至按操作流程拆分价格项目,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计费负担,也让群众难以理解,并且无法兼容新技术。为了规范管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使价格项目更好计价、执行和评价,国家医保局推进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把统一规范价格项目作为重要任务,组织专家团队研究编制立项指南。目前已编制发布17批立项指南,以此来统一指导各地规范价格项目。
目前印发的17批立项指南涉及271个主项目、250个加收项和88个扩展项,合计有609个收费编码,价格项目的颗粒度明显加大。项目合并的同时价格也会相应调整,例如新的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等项目落地时会适度上调价格,以更好地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在立项指南的编制过程中,国家医保局聚焦群众多样化就医需求,推出一批新的价格项目,支持新技术新项目进入临床应用。例如,为照顾老年人,新设上门服务费、家庭病床建床费等价格项目;为呵护儿童,新设早产儿护理、新生儿护理等价格项目;为保障危重症患者,新设航空医疗转运价格项目;为支持新技术,新设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等价格项目,加速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
此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首次被列入价格构成。经调研,各方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但现阶段还无法完全替代人工。因此,在已经收取相关诊疗费用后,额外单就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再向患者收费并不公平。国家医保局分析人工智能潜在的应用场景,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康复类项目中设立“人工智能辅助”扩展项,即同样的价格水平下,医院可以选择培养医务人员进行诊疗,也可以选择使用人工智能参与诊疗行为,但现阶段不重复收费。
CT、核磁等影像能够实现手机电脑可查、跨医院可用,以此减少重复检查和过度检查。国家医保局明确,不上传到云端要减收一定费用。新项目的内涵有所扩展,兼容性更好,为新技术留下了收费接口,同时也反映出价格政策对新技术在临床价值、服务产出、提质增效等方面的新期待。立项指南对存量价格项目进行系统性重塑,无论是项目名称、服务产出、价格构成,还是加收项、扩展项都更加准确,边界清晰。各地对接落实立项指南后,医疗机构可依据本地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价格水平合法合规收费,有利于减少医务人员计费的事务性负担,让医院收费更清楚,让患者付费更明白。
国家医保局将继续加快立项指南编制进度,力争到2024年底编制好覆盖大部分学科领域的立项指南,基本完成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标准化规范化的顶层设计。同时指导各省在2025年第三季度前做好对接落地。国家医保局将持续指导各地试运行2-3年,修订完善后适时推出新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目录。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