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公开信留错电话暴露形式主义 应付了事态度显现
反诈公开信留错电话暴露形式主义
据新黄河客户端报道,11月17日,有网友发现,在全国警务反诈宣传中,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公安局发布的一封致网约车、顺风车、货拉拉司机及闪送、跑腿等从业者的反诈公开信,竟然照搬了其他地方公安发布的原文,甚至连报警电话也一并抄了上去,导致出现乌龙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从网友提供的截图可以看出,这封面向公众的反诈公开信在结尾处的报警电话及相关内容与哈尔滨此前发布的一份反诈公开信完全一致。这种连最基本的信息都没有核实清楚的公开信,显然无法有效进行反诈宣传。
反诈工作极其严肃且重要,尤其在当前形势下,这项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公众财产的安全。各地公安机关一直在努力提高全民反诈意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和常态化,个别地方开始出现形式主义甚至消极应对的现象。襄汾县此次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样的工作作风让原本有意义的反诈工作变得空洞无力。
事实上,类似照搬照抄的情况并非首次发生。2017年,陕西、河南等地基层宣传标语中曾出现过异地地名;环保部当年的一份通报也指出,某地编制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直接照搬了其他地区的预案,正式文件中还出现了其他区县的地名单位。尽管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整治,但这类问题仍然存在。
在反诈工作中,信息公开和提升全民反诈意识至关重要。因此,相关公开信的发布必须严谨细致,尤其是面向特定群体的信息更应如此。如果公众拨打的是异地的反诈报警电话,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占用异地的报警资源,增加沟通成本,降低对当地相关部门的信任。这种情况应当避免。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