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哄睡成消费新宠 情绪消费市场火爆
情绪消费指的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受到情感驱动,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慰藉。这种消费方式具有虚拟化、心理补偿性等特点。
近年来,情绪消费逐渐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11月中旬,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针对这一新兴业态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其中隐藏着不少问题。
情绪消费服务项目广泛且销量惊人。网络平台上提供的服务包括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价格从一元至上百元不等。部分网店销量极高,例如一家名为“失眠XXX梦”的网店粉丝仅两千多,但其“10元商品”销量超过30万单;另一家“晚安XXX你”网店粉丝8000多,其中“5元”单品销量达20万单;还有一家“浪漫XX”网店粉丝1900,其“6.7元”单品销量过10万单。
信息不透明且不支持无理由退货也是情绪消费中的一个显著问题。网店的销售页面通常只有一张售卖图片,相关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从业人员资质等均未详细说明。询问客服关于服务人员是否有心理学相关资质时,客服多以经验丰富为由回避问题,并一味要求下单体验。几乎所有的情绪消费服务售卖页面都明确写着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只有极少数网店允许在五分钟内更换一次服务人员。
此外,价格不菲且服务不明确。网店上的售卖页面价格与实际客服提供的价格表差异很大。各店客服解释称提供的是细分售价,因服务人员分等级、时间分时长。有些店铺包月费用最高可达33440元。
个人隐私信息也无法得到保障。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需向商家提供电话、住址等信息,不良分子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骚扰等行为,给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许多商家钻法律漏洞逃避市场监管。几乎所有情感类网店声明自己从事零星小额交易活动,依法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然而,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个人年交易额累计超过10万元的需要进行登记。调查显示,部分网店年交易额已远超此标准。
平台主体责任感不强也是一个问题。部分虚拟情感类商品容易打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存在低俗不良服务行为,这不仅违反社会公序良俗,而且对青年群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福建省消委会建议相关网络平台方应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对经销者主体资格、服务内容和服务信息真实性的审核监督。同时,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发布者的内容进行审核管理,对导向不良内容采取一键举报机制,及时屏蔽、下架相关内容,并视情况上报监管部门处理。
相关部门在继续强化对传统电商监管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情绪消费新业态的监管方式和措施,建立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亟待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厘清情绪消费品的合法边界,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者应提升对情绪消费的认知,在享受便利和慰藉的同时提高警惕,审慎选择服务,避免权益受损,理性消费。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